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05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
【若心有动,非真识知,无有自性,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,热恼衰变,则不自在,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。对此义故,心性无动,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。若心有起,更见前法可念者,则有所少。如是净法无量功德,即是一心,更无所念,是故满足,名为法身如来之藏。】


第三句,“若心有动,非真识知”,依于无明妄心起来了,那就是虚妄,不是真实知。“无有自性”,本来是无有自性的。“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”,然后“热恼衰变,则不自在”,有这样的不自在,“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”,“对此义故”,有这样一个差别来说呢?所以“对此义故,心性无动”。


如果说你心性不动,上面说心性有动就有妄相显现,常乐我净这些相就不显现了。如果心性不动,不起妄念呢?则过恒河沙诸功德相就能够显现,意思说你烦恼起来了与杂染法相应,一切功德法就不显现。如果说远离于杂染法,清净心现前,那么一切功德现前。


“若心有起”,有起就是妄心起,“更见前法可念者”,境界现前了,见前法就境界现前,分别思量前面的境界是什么。“则有所少”,就不圆满呐,就有差别了。


这样下面总结说,“如是净法无量功德”,无非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而已。“更无所念,是故满足,名为法身”,叫做如来藏。也就是你动念就与妄法相应,就有差别,就不圆满。如果不动念,离念的情况,那么与净法相应一切法现前,说明这个道理。


【复次,真如用者,所谓诸佛如来,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,修诸波罗密,摄化众生,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,亦不限劫数,尽于未来。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众生相。】


下面是“复次,真如用者”,上面是解释真如“体、相”是如何?真如体相本来具足这样的功德,只要你与真如法相应,就一切功德圆满。如果说与无明杂染相应,那就功德就不圆满,简单地说是这样。


那么下面真如“用”又是如何呢?“所谓诸佛如来,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,修诸波罗蜜,摄化众生,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”,佛成佛干嘛呢?他有悲心所在,他修种种法无非是要摄化众生,立大誓愿,把众生界最好能够度完,像地藏王菩萨一样,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,但是他照样成佛的,他愿力如此之弘深广大。


“亦不限劫数”,你看不管多远多久他都要度,上面是不管众生界,然后无论时间多长远,“尽于未来,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”,这才有同体大悲。这同体大悲从哪里来呢?同体大悲必须有什么呢?有般若的大智,有同体大智,方有同体大悲。如果没有同体大智,他不能起同体大悲。


我们现在有没有同体大悲?偶尔有一点,但是我们还会分别说,这个人对我好不好,好我帮他,不好我不理你,那就没有同体大悲,因为没有同体大智。彻底的无漏大智,它能够断除烦恼,差别相来了,所以说他才能够有同体大悲,如己身。度众生就等于度自己一样,“而亦不取众生相”,远离众生相,有大智慧才能如是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